川藏之行——大美甘孜县---达通玛草原

仗剑走天涯 2016-9-11 7191

达通玛草原

达通玛大草原位于甘孜县城西北部,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恰似蓝天下的一块巨大的绿毯。成群的牛羊恰似点缀其上的朵朵鲜花,那种辽阔悠远的美丽,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丽外,还有著名的古刹奇观、神秘的宗教习俗和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等,等待人们去发掘和探索。


由于达通玛地处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来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宗教活动在这里发育十分完整, 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达通玛草原的著名寺庙扎拉寺是目前甘孜县境内十一座宁玛教(红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寺座落在达通玛区查龙乡政府所在地,海拔3980米,距县城100公里,有甘达公路相通。

扎拉寺名的来源为达通玛境内有达、扎两条沟,而寺庙就建在扎沟中的支沟内,由此得名“扎拉寺”是“支沟寺”之意。根据《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记载;在达通玛境内有一座噶嘉圣山,圣山的顶上修建了两座苯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寺,另一座称扎饶忍扎噶寺,后一座寺庙是由凯珠强波郎觉(1130年圆寂)的弟子曲杰玛创建,当时的施土是苏日戈巴(蒙古族, 至今达通玛辖属还有苏日戈巴家族的后裔)。藏历弟五胜生火猪年(1287), 喇嘛益西贡波把扎饶忍扎噶寺改宗为宁玛教(红教),并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命名为“扎拉寺”,从那时起,扎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

寺庙建筑庄严巍峨,该寺座落在一片绿色的草滩之中,寺庙金碧辉煌,神殿内塑有一尊莲花生大师像,  高约五米,呈金黄色,大师神态端庄肃穆,面略带微笑。庄重巍峨的莲花生大师像座落在净土铜色山宫,寺内还设有密显教修习讲授院,其金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殿周围经旗杆、转经房和僧舍林立, 寺庙周围还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着上百顶牧民帐篷,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寺庙后的神山上插满了无数经旗,微风吹动,经旗猎猎,给人以气势磅礴和庄严肃穆之感,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2

红教经典来源及教义特点:从经典来源来讲 ,宁玛教可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噶玛”,又称为口传,这种口传经典主要是根据公元八、九世纪以来翻译的密宗经典,在民间由父子或师徒相传而沿袭下来的。另一种叫“德玛”,又称伏藏,据说是八世纪末莲花生大师等人把密宗经典埋在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挖掘出来进行传授的。

奇特的教义: 宁玛派修习的教义主要是大圆满,主张人的心体是纯净的,心体本质是“远离尘垢”的;重密轻显,苦修净心静坐。在修习方法上显得十分特别,他们习惯在深山密林里搭棚或选僻静的岩穴里独自修习密法。他们练气功以把握心体,以气养身,并逐月缩食,力图练就仅在口内含数粒青稞就能维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习者还有意在隆冬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静坐,苦练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摆脱各种欲望和心意,  以求达到大圆满法的成果。

3

独具风格的佛事活动:达通玛宁玛教法会内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经以外,还组织僧人跳神。跳神是为配合经典内容说教的舞蹈,  同时,也是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节庆活动,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轻的僧人,并提前在本专门训练。有成套和系统的舞蹈动作和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跳神时要戴上马、牛、鹿、猴、大鹏鸟、狮子等家畜和野兽的面具。每年藏历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 由寺庙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白螺,大号、小号、唢呐、锣、鼓、钹等。    

 “桑东”在藏语中是烧香的意思,  藏历六月十日至十五日,扎拉寺特别热闹,漫山遍野香烟缭绕,人们头顶蓝天,面向神山,燃起放有柏树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义是向神供奉,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威严和天地的庄重,此时此刻神灵的力量仿佛取代了个人的意志,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这样一种特有氛围中人们实现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藏传佛教跳神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民俗节日。当吉祥的节日来临之际,人们便络绎不绝地向寺院汇集,善男信女点起酥油灯,烧香拜佛,捐钱赠物, 以求神灵保佑吉祥。稍后,寺庙将举行跳神舞会,善男信女静心观赏,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节起伏跌宕的剧情当中,这时,随着剧情中善恶美丑的撞击,人们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跳神活动期间, 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谈情说爱,结交情侣,成为跳神会上的又一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宗教法会已注入新的内容,它不但是一种宗教法会,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当你来到达通玛大草原上,你就会发现到处都会遇到刻有藏文的的石堆, 藏语叫“嘛呢”。它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简称。据说经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灾免祸、一生平安。  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表示这种心愿,于是形成了藏区处处有嘛呢石堆的宗教景观。人们为祈求平安都会主动刻制嘛呢石,并将它们堆起来,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虔诚信教徒的堆积,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时人们经过石堆时都要主动添加石头,伴以口诵六字真言,并自左向右绕行数圈,可以说嘛呢石堆已成为藏族群众从事日常佛事活动的场所。

   在达通玛大草原深处的青山绿地,圣湖清溪之滨经常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经幡在飘扬。特别是在扎拉寺背后神山阳坡上,重重叠叠地插满了数以万计的经幡。在嘉仁塘的经墙外围绕着的这些经幡都用多条牦牛绳或尼龙绳支起,几十层拄满经幡的环状绳索将经墙的周围紧紧地围住,形成了一个由经幡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 出现这样一个经幡飘扬的庞然大物,自然使游子心情震憾,假如你来到这里挂上一张经幡,你就为自己许下一个祈祷平安的心愿。站在经墙或神山的经幡下,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莫测力量的存在。


让灵魂升华的地方——天葬台:天葬,其来源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一种人生献身精神的体现。天葬台是藏区人死后用来举行葬礼的地方。天葬台一般设在高山阳坡之上,四周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它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死者将被送到这里,喇嘛会念经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为神仙化身的秃鹫纷纷结队飞来,将死者尸体食尽,然后飞向遥远的天空,相传这样能将死者带入天堂,并使自己的灵魂进入来世的领地。而达通玛的天葬台却与众不同,天葬台座落在离扎拉寺1公里的南端,距山脚350多米高的一片绿色山坡之中,浓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里空旷幽静,庄严肃穆。这里的经幡堪称藏区之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遮天蔽日。条形的嘛呢经墙、呈金字塔形的经幡、灵塔仿佛造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从今生到来世的畅想,这是游牧文化的古老遗风。


牧民的藏衣,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腰宽等的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种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绵羊皮鞣好缝制的,缝制好的皮袄叫“杂巴”。女式皮袄衣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缀装饰,氆氇上镶有红、黑两道平布。穿着皮袄时,袍内配穿一件半高领、斜开衣襟的锦缎锁边的夹衬衣,衬衣多半以紫红色、咖啡色、黄色和白色绸缎缝制。腰系长长的红色茧绸,身后打一个结,腰带的侧旁佩挂一个嵌有珊瑚的银制奶钩.奶钩最早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

羔儿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后加工缝制,衣面一般都配红、黄、绿等色的锦缎料子,这种缝制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边镶以水獭皮边,男式藏袍沿边镶以虎皮或豹皮,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单、夹两种,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系上腰带后,使腰际形成大行兜囊。内衣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衣,天气暖或劳动时,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极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头戴宽边礼帽,冬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圆筒,帽后开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顶部用彩缎制作。戴上以后,尽显草原牧民洒脱骠悍。牧民妇女一般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下接黑色丝线,上面饰有玛瑙、琥珊瑚、松耳石等珠宝。


牧民子时多以糌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每餐都离不开茶。牧民热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汤和人参果、酸奶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宝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贵客。遇重大节日和各种礼仪时,用新鲜酥油、人参果、黄糖合并做成方块,用酥油镶色做成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体”,作为款待和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美丽的达通玛草原资源丰富,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色须塘,藏语为“金盆宝地”之意,这里黄金储量丰富。辽阔的达通玛草原上还栖息着马熊、獐子、磐羊、鹿、黄羊等野生动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美称。

—————————————————————————————

甘孜县景点导航


达通玛草原

奶龙神山

冷达自然保护区

东谷寺

甘孜古城

扎日拥康神山

甘孜会师遗址

来马风情小镇

十八军窑洞群

雅砻湾景区

色西底乡田园风光

嘎拉觉空

仁果乡石棺墓

德贡布

红豆草基地

大金寺

甘孜县旭日岭温泉

甘孜县干因戈蒸气沙坑浴

—————————————————————————————

最新回复 (0)
    • 四川民族学院论坛
      2
        登录 注册 QQ登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