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之行——大美甘孜县---甘孜古城

仗剑走天涯 2016-9-11 6441


甘孜古城



走访“老甘孜”老街窄窄的街巷,只见其风貌依然,“老甘孜”为我县解放桥以上,又称为“根布夏”,据说在此村未建立之前,在此村入口处曾有一白塔,塔内藏有“土土加波”佛像十万尊,并以此得名“根布夏”。此塔修建时间不详,在此塔的背后有座“关帝庙”,椐说是国民党时期建造的,供当时人们烧香、朝拜之用。在距解放桥150米处的现“根布夏”39号当时曾取名为“根布夏属”,它是当时的官寨名称。其右边是一条在当时也属主要的街道,据说当年也在此建有一白塔,此塔建筑有一特点:塔上方与其他塔形状相似,但塔下方分为两半,呈“门”字形,其原因是以此作为古镇的城门,当时称之为---“曲登拉珍”。


     老 街      

老街可分为两处----两大村庄。“孔萨坡入”-----原官寨所管辖的范围现称为城北乡,距城门距约七、八十米处,这也是以通往一完小的路口为界,左边的路为属“孔萨”区域;另一条路属“麻苏”官寨区域,也就是古镇的两个区域。城门之内到界线处曾是当时商贸地之一,称此处为“吹的卡”。据说当时城门外无人居住。顺着老城门往南,曾是当时村民开会聚集的地方。“孔萨坡入”一村民家也曾是我国第一个博巴政府成立的的地方,现有部分为一完小境内。

“强达卡”----现益巴卡28号是1936年红军路过甘孜时德总司令居住过的旧居。后改为老城的邮电所。此房对面是当时的银行。“强达卡”门口一条路是通往“麻苏卡”管区,据说当年有许多饭馆就开在此街上,“强达卡”----益巴卡92号有一大房名为“下则属”,是解放前一头人家,解放后是乡政府开会的地方,当年红军也在此开过会。此处也称为“措的卡”,意为大雨下降而成为湖泊。“益巴卡”131#在民改前是民主区,是香根活佛佣人住房,这里仍然保持着原貌。

变迁“麻苏”官寨,现“曲勒郎呆9#、10#、11#、12#地处”,后在楼上设为县政府,楼下设为粮食仓库。后来此房周围村户称为“加珠卡”,现存的绒巴岔4村,“麻苏”管区的总称叫做“曲勒郎果”。“麻苏属”就是古镇历史上的第一座房子,就是现存的“区勒郎果”9#、10#、11#、12#村户居住地,如今仅存残墙。“麻苏破入”背面是郎扎“嫁让卡巴”现存的曲勒郎呆70#周围。现“区勒郎果”28#、30#、31#、35#等是“夺翁卡”——指经商之地,早在甘孜寺庙未建立时就有,当时是“麻苏属”——官寨的家庙,后来作为寺庙的颂经,经商之地,当年在“麻苏”管辖区内村民聚集点是“加珠卡”——现“区勒郎果”49#前,商贸交易中心以及“区勒郎果”之称的来源都在现在的“区勒郎果”54#周围。有些房门上依旧挂着当年的门牌号,街道名——“劳动巷”“民族街”等都是文革时期所留下的。当年“麻苏”官衔的村户们是现在的“大曲”河饮水,“大曲”河旁的村户名叫“曲任卡”也称作“磨房街”,当年古镇的磨房都集中在此。古镇:1、当年的“孔萨破入”管辖区——现在的城北乡2、当年的“麻苏属”管辖区——现在的绒岔乡。

房屋古镇房屋基本上只有一层,也就是平民房,而有些官寨的房屋层次,结构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7”字形、“回”字形也称“四合院”高有3层(加阁楼)据说当年可根据楼梯、楼梯扶手区分等级、可分为“长方形”的和“狮子口”形两种,“长方形”的通常是当时低级村民的房屋,处于人畜共居的状况;而“狮子口”(又称“色革卡”形)则属官府房。当时区分等级还可从厕所来判断:官府的厕所在房背面,而平民的是单独一所坡屋,或根本没有的以粪堆为此。

“万岁山”,藏名又为“仁各固”----意为狮子头,是当时十八军起名,又称“颂卡固”----意为挖出的土是红色。

变迁再往上走就是“学迷的”----现“革属”之地名,曾有一位叫“革登巴降泽”的德高望重的教师开了一所扶贫学校,现属一完小管。在“学各加”(后门)向寺庙上方约300米处有口清泉叫“曲尼龙巴”是孔萨管辖区村民饮水之地。据记载当年属孔萨管辖区的村户有250户。寺庙背后有座山叫“洛加勒”,山顶是大平地。山下有一座“洞科”,是村民朝拜转经的地方,称为“班禅”“洞科”,在当年是最大最有声誉的。“措的卡”—现益巴卡122号之地是十八军驻甘孜的娱乐广场;“甘孜踢踏”最初发源普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官寨古居”—“香根土苦”是当年的粮食仓库。


“老甘孜”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政府慎重选择了借助社会力量的方式,早在解放初期,我县就按照社会力量来保护古镇风貌,保持其原来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以旅游开发推动古镇的保护利用。这也是在藏区保留较好的古城、古镇、古村。

甘孜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镇的保护、修复和整治,把引进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镇,通过发展旅游全面带动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并积极关心、支持投资商前来投资保护古镇,发展古镇旅游业。


观赏价值在新阶段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科学保护开发古镇,来我县的游客大多对我县“老甘孜”的藏式平房和独具特色的甘孜“崩科”房深感兴趣。“崩科”是一种圆木对劈横向竖排,两头互相咬合,破面为内壁、圆面作外壁的箱形平顶藏房,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又称木楞子建筑。“崩科”有单纯崩科式和复杂崩科两种,还有底楼为土夯墙或石砌墙,楼上为崩科的结合式平顶楼房,还有盖小青瓦硬山顶汉藏结合式复合崩科楼房。“崩科”房是在人们长期居住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能充分防震的藏式房屋结构。古老的老甘孜藏式民房与甘孜寺同具有现代藏汉风格的高原新城甘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保护发展齐头并进,古韵今风相得益彰,古镇甘孜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老甘孜”作为我县藏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古镇得以保护,促成了资源与市场的充分对接,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有益探索,具有开创意义。

模式对“老甘孜”而言,发展和开发古镇可以一揽子解决古镇保护利用的资金、管理、市场运作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对投资商而言,通过参与古镇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一举多得。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古镇得到永续保护和利用,同时旅游发展可以使地方受益、百姓受益,在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多赢的特点,使这一合作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



交通状况

老甘孜”是县城老街,位于现县城的西北方,原古镇的城门至县城约4公里,路面由原来的泥巴路变为现在的水泥路。原老城门以上仍保留着青石板路和黄泥路。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老甘孜’交通状况十分便利,现在无论是从自驾车还是出租车均可分两条路直接到“老甘孜”城区进行参观,一是开车停留在甘孜寺,步行顺坡而下到老城区,二是开车到原老城门,然后步行进行参观。



环境状况

“老甘孜”古镇坐落在历史悠久的甘孜寺下的山坡边,房屋全都坐北朝南,无企业在此,并有清泉、河流在其东面自北向南流过,显得整个小镇布局有序,层次分明,紧密严整,而环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原在山侧面的一处地下山泉是当时供人们饮用的,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虽然引建了自来水,但山泉仍旧保护完好,未受到任何污染。该区设有垃圾桶,生活有该区的居民均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桶内由城建环保部门统一拉到指定地点处理,环境状况较好。


保护情况

在原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为确保古镇保护精确实施,为确保古镇修复的原真性、原生性、高品位,特请城建部门和执法大队加强对整个县城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对保护和利用古镇起到了积极的利用。初期修复整治主要内容有三线下埋、石板路铺设、古建筑立面修复、厕所改造、景点修复、景区节点改造等。今年年初并对文物资源进行了专项普查,在古镇范围内依据原有城市规划和保护规划进行的主出入口拆迁中,组织文保、城建专家对地块建筑、水系、街巷等细致察看,确认保护对象,还对需拆迁房屋拍照建档。在修建和拆迁过程中,可拆可不拆的老建筑一律不拆,树木一棵不动。可喜的是,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和充分酝酿准备,“老甘孜”古镇的调研工作已全面启动。

“老甘孜”这一高原古镇,曾是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小镇,成就一时辉煌。今日还将继续传承文脉,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融古韵、纳新风,再现古镇风华。


—————————————————————————————

甘孜县景点导航


达通玛草原

奶龙神山

冷达自然保护区

东谷寺

甘孜古城

扎日拥康神山

甘孜会师遗址

来马风情小镇

十八军窑洞群

雅砻湾景区

色西底乡田园风光

嘎拉觉空

仁果乡石棺墓

德贡布

红豆草基地

大金寺

甘孜县旭日岭温泉

甘孜县干因戈蒸气沙坑浴

—————————————————————————————






最新回复 (0)
    • 四川民族学院论坛
      2
        登录 注册 QQ登录
返回